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 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小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小学生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文章正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06日 11:48 浏览次数:1693 内容转自:www.pep.com.cn
No.A45342

(一)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遵循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要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小学儿童能够接受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所帮助的。小学儿童比较喜欢游戏性、活动性比较强,参与性比较突出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儿童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那种形式化、理论化的教育方式是很难取得效果的。(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扣每一阶段小学儿童的发展任务和容易出现的心理危机。如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适应问题比较突出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帮助儿童稳定度过适应困扰,做好相应心理准备为重点。

(二)面向全体小学儿童,增进认识,提高心理素质

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全程观,以面向全体儿童,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儿童,以全体小学儿童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三)关注个别差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小学儿童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小学儿童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低年级小学儿童的观察和注意目的性不强,意志的参与比较少,随意性较强;而高年级小学儿童的观察和注意目的性增加了,意志努力的付出比较明显。小学儿童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性原则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毫无意义的。

(五)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儿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小学儿童在其自身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数小学儿童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小学儿童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学儿童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

返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