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 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小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小学生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文章正文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责任编辑:Ice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12日 15:06 浏览次数:3543 内容转自:www.pep.com.cn
No.A14113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期待外部的奖赏,有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有为了减轻自己的内心压力,也有不图回报,完全出于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

(二)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强化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即面对一些物品与利益,儿童愿意与别人合理分配、共同享有。小学儿童的分享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当物品和人数对等,儿童倾向于“均分”,如果两者不对等,多数儿童愿意表现出“慷慨”;年幼儿童大多倾向分给“能者”,年长儿童大多倾向分给“需者”,这种转折发生在7~9岁之间;小学儿童分享观念、行为在四年级出现明显的变化。总的说来,童年期儿童的分享行为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2.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即在别人需要时,提供物质或活动上的帮助。儿童的助人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由情境直接引发的助人动机、互惠性助人动机、责任心和义务感驱使的助人动机、服从权威的助人动机、利他性动机以及角色期望所产生的助人动机。调查表明,童年期儿童助人动机发展的特点是:在各年级中同时存在多种助人动机;低年级的主导动机是互惠助人,高年级的主导动机是利他性助人;男女儿童在助人动机的发展上无显著差异。

3.合作行为

小学儿童对合作行为的偏爱超过竞争,但现实问题是不知道怎样与别人合作。研究还表明,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与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概念有密切关系。随着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已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目标比较灵活地采取合作或竞争行为。例如,对合作行为进行奖励时,7岁、12岁儿童都能更多地采取合作行为,但如果奖励取消,他们的合作行为就会减少。又例如,6~9岁的儿童在合作性目标条件下,合作行为就增多,而且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在竞争性目标条件和中性指导语的条件下,竞争行为就增多,完成任务的成绩也较差。

(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

儿童的社会认知对其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社会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对社会观点的采择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思想、感情、动机的儿童,越懂得有责任帮助别人、有义务回报别人并同情帮助遭遇不幸的人。能够理解这些社会规范的人,在生活情境中越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2.移情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因为它通过使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成为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源泉,认为如果儿童能够替代性地体验他人的悲哀、痛苦等情绪,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儿童就会自觉自愿地表现出利他行为。移情行为水平越高,亲社会行为越多。

显然,并非所有的亲社会行为都是由移情反应所引起的。在许多场合下,儿童采取助人行为可能是出于其他非利他主义的动机,如为了获得称赞或奖赏,为了坚持内化了的道德原则等。

3.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有助于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对就近榜样的模仿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返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