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朗读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朗读论文 ›› 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情境导读”初探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6日 08:31 浏览次数:1735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1082

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句话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求形式而不求实效的读,忽视了“感情”的激发和培养,他们试图通过摹仿读法和提示感情基调的办法来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这样的指导虽然可能取得一些表面的效果,但由于多数学生未能真正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抽象的文字未能活化为清晰逼真,鲜灵活泼的艺术形象,难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感觉语言的感染力,难以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感情,进而陶冶自己的感情,因而未能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因此,“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情境导读”作了一些探索,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境导读”的方法,一般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1.赏析课题,初步感知材料
  课题,往往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或揭示课文的中心,有着较深的意思,教学时若能主课题,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全文的脉络。
  《林海》一文揭题时,我紧紧抓住“林海”的“林”,提问:海有什么特点?学生脑海中再现出大海浩瀚无边,为感知“林海”作了铺垫,随即投入“林海”幻灯片,问:“林海”是指什么?“林海”是怎样的?几个问题把“大海”和“林海”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加之“林海”投影图象的强烈刺激,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迫切期待“林海之貌”的学再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一文课题中的“终于”一词,将钱学森回国所受种种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紧抓这一词,把学生引入情境,问:“终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终于”一词,然后教师说:“是啊,钱学森回到祖国是很不容易的,历尽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和艰辛,经过五年多时间的企盼和努力,才盼到的,现在就像孩子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真是百感交集,满怀激情地喊出了肺腑之言。”然后再次让学生读题。在这种语言情景的感染下,使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学生能把课题读响亮又富有感情。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