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现存诗歌五百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吟】吟诵,诵读。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临】将要。

【意恐】担心。

【言】说。

【寸草】小草;萱草。这里比喻子女。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之前一针一线缝得结结实实,

又担心孩子此去很久不能回来。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是作者居官溧(lì)阳时所作。

开头两句用“线”和“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第三、四句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慈母的形象真切而感人。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用形象的比喻来寄托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整首诗以纯朴素淡的语言写浓烈深厚的情感,成为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千百年来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1)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清】蒋世铨《岁末到家》

(2)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清】黄景仁《别老母》

(3)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清】周寿昌《晒旧衣》

(4)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唐】李商隐《送母回乡》

千家饭与百衲衣

我国民间有一种习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要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才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成的饭;百衲衣,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头缝在一起做成的衣服。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上一顿就够了,百衲衣要常穿,起到类似护身符的作用。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一般是向讨过布的人家还一截够做一件衣服的布。这种以衣料回报碎布的百衲衣风俗很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

另外,和尚穿的一种袈裟也叫“百衲衣”,是用许多方形小布片拼制成的。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黑色的布片。所以,僧人有时常自称“衲子”“贫衲”或“老衲”。

后来,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