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直观经验为基础,经过逐步数学化过程的引导,促使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精确计算前,提供学生估算的活动;实测前,提供估测活动;归纳几何性质前?焊提供几何形体的观察、讨论的活动。
数学教学应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相互合作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肯定其个人想法,进而培养其欣赏他人想法的态度。
数学教学前应检验学生既有的经验与知识,并适时补强;教学中应探讨学生容易犯错的原因,并进行诊断。
数学教学着重学生概念的了解与能力的培养,应避免强调零碎知识的记忆与背诵。
数学教学应依学生个别差异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完整的学习成就感,并启发其学习与研究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迟缓的学生,宜施行补救教学与心理辅导,以激发其学习意愿,克服学习困难;资赋优异学生,宜施行补充教学与个别指导,以发展其数学才能。
虽然这些重点与以往并没多少差异,但此次课程的实施特别加强学校本位与课程统整的落实。
看了一些课程纲要中的大道理之后,下面再回到最初笔者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的处理。此问题是有关小学低年级数概念与运算的引导要领方面。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数概念及这种概念在人们脑袋中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初学者适当而有效的引导。
数的概念要透过数字、符号或声音,才能表达与沟通,而这三者之间的连结需要透过说、读、听、写、做的活动来掌握。计算并不一定要求以算则的方式进行,只要是正确的计算型式都应该被认可。当教学者发现学童会解出“8-( )=5”,而不会解“80-( )=50”的问题时,首先要探讨其困难的原因:他是“数字意义不了解吗?”“较大数的形成之过程不熟悉?关系不清楚》?”“算式意义不懂吗?”
“问题太抽象吗?”……先观察并找出其困难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兹举例说明如下:第一步可先检验其对数字意义是否了解。“数”必须在情境中才能显示其意义,在此表达式中,80与50代表的是“基数”概念,因此,可给予基数情境来观察,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具体物如积木、花片、吸管、钱币……之任何一种,譬如给予积木,问:“请你用积木来表示50和80(拿出表示50个和80个)”(也可以半具体的表征来观察──如请他画出表示50与80的图像);如果学童可合理的表征,再观察两数的关系是否理解:如问“50个又1个是多少?50个又10个是多少?60个又10个是多少?70个又10个是多少?80个拿走1个是多少?80个拿走10个是多少?…”;若这些合成和分解概念也清楚,则可进行观察其对算式表征是否理解;“请用算式表示‘80个拿走1个是多少?’‘80个拿走10个是多少?’‘80个拿走多少个是79个?’‘80个拿走多少个是70个?’……”;最后进入原问题“80-( )=50”请其试解并说明解题过程与理由。学童能说明解题过程与理由,才表示其真正了解概念,也才能灵活运用该概念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