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

教育是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有规律可循,教育更需要耐心与热情。正如所有的艺术与科学一样,它需要智慧的指引,以便让我们更近科学,更近我们最初所拥有的理念,让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向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研习“班主任兵法”。

工作艺术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班主任兵法 ›› 工作艺术 ›› 文章正文

班主任走入针对性的误区

责任编辑:小丽 发表时间:2014年03月19日 14:59 浏览次数:552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38276

众所周知,教育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要问:什么是“针对性”?其含义指什么?恐怕不是所有的人都十分明确的,由于理解的偏差,往往致使教育工作走入了“针对性”的误区。

  误区之一:
  将“针对性”理解为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施行所谓的“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的教育。教育者把教育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找学生的“毛脖,防范学生犯错误,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上。这样,教育者的形象在学生眼里就成了专门“给人找毛脖、“寻麻烦”、“整治人”的人。即使教育者针对的问题是真实的,态度是诚恳的,方法是灵活的,但由于教育的立足点有偏差,没有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也容易被学生认为是“不友好”、“捉俘虏”的“敌对”行为,从而产生对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使教育工作发生机能障碍。

  误区之二:
  教育者的眼光只盯住那些存在着缺点错误的学生,而对那些看起来循规蹈距,暂时没有发现什么缺乏错误的学生则不闻不问,好象这些学生成了非教育对象。这样会使被“针对”的学生产生压抑感和自卑感,认为自己是老师不喜欢的“眼中钉”,因而,总是设法逃避老师的批评,对老师“敬而远之,而怨之。另一方面,那些不被“针对”的学生,则容易产生骄傲心理和松懈情绪,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出现新的“毛脖和问题。这样一来,“针对性”教育就陷入了“错误--矫正--错误”的恶性循环。

  误区之三:
  一些教育工作者戴上了一种无形的“有色眼镜”。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与偏见,他们一见到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毛脖,想到的是“对症下药”,有时学生“没脖也要让其“生脖、“造脖。而对于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却看不到,致使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失去了培养、强化和发展提高的机会。许多良好的品质可能在荫芽阶段就扭曲变形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育工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但这个“针对性”是相对盲目性而言的,而不是单纯地针对学生的缺点、毛玻实际上,每个学生,即使是缺点毛病较多的学生,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优点和积极因素。我们常说的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就是针对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进行“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我们了解学生,不仅是为了“对症下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去“探宝”,开发智慧的宝藏,培养发展学生的优良品质。
  愿教育界同仁们再不要在“针对性”的误区里糊里糊涂地兜圈子了,快走出误区吧!

返回〖班主任兵法〗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