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责任编辑:Mociel 发表时间:2013年01月28日 14:10 浏览次数:1977
No.A1203

我国古代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这个独特的创造,为天文学和农业活动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英国学者李约瑟赞道:“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古人在观察、测量太阳位置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首先掌握了春分、秋分两个节气,然后认识到夏至和冬至。春秋末年,根据对每年“冬至”时刻的测定,推算出一年岁实是365.25日,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为准确预报季节、反映气候寒暖变化创造了条件。《春秋》一书中,已有许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名词与天气、物候相对应,足以证明它同农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至今仍为我国人民所沿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人将二十四节气编成歌谣,具体内容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按阳历计算,每月正好两个节气,相差也不过一两天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用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运行的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分黄道为360度,取“春分点”为零度,由此起算,每1 5度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我国劳动人民远在春秋时代已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节。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如下:

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的意思;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口算乘法〗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