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诗词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诗词论文 ›› 文章正文

说说古诗教学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6日 11:31 浏览次数:2103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1099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2、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从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教法。
  ⑴、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应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得不到朝庭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山阴故里,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秋》是归故里的第四年,也就是68岁时所作,《示》是85岁时,也就是临终之年,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秋》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诗人为大好河山的沦陷而感到无比愤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便可知其中遗民哭了六十多年,能不泪尽吗?能不盼望王师到来吗?同时可明白诗人是在为遗民呼号,想引起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心,那么,诗人的爱国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示》中诗人在他有生之年(80多年)时刻不忘收复中原,可惜未能实现,“但悲不见九州同”,悲痛之情便跃然纸上,但至死坚信王师北定中原之日必将来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壮之情直逼读者。
  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告知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承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所以,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